《金刚经》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

原文:

佛告须菩提: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


在须菩提请佛进一步讲法之后,佛便开始更加深入细致的来讲法。

佛说:”所有的菩萨大菩萨应该怎么样降服自己的心呢?所有的一切众生:无论是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;有形的、无形的;有思想感觉的、没有思想感觉的、既不是有思想的又不是无思想的,我都让他们进入无余涅槃从而灭其烦恼、度脱生死。”

“菩萨”就是“菩提萨埵”,梵语的音译,意为上求觉悟,下度众生。“摩诃”也是梵语,意思是“大”。”摩诃萨“就是”摩诃萨埵“,意为大菩萨。

涅槃意思是不生不灭。一切万物都有成住坏空。比如身体会有生老病死、烦恼会有生灭。这些都不是涅盘。无余涅槃是相对于有余涅槃来讲的。有余涅槃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寂灭境界,而无余涅槃是佛性本然,无生无灭,无成亦无坏。灭度就是灭其烦恼,度脱生死,不再受生死轮转。

佛接着说:“像这样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其实并没有众生得以灭度。为什么呢?须菩提啊,如果菩萨内心有人、我、众生、寿者等等的区别,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。”

佛度众生但又不觉得有一个众生是自己度的。这是佛的一种境界、胸襟和智慧。佛是真正的平等主义者,在他眼里人、我、众生、寿者是无差别的。自己没有站在得道者的角度来度化没有得到的众生。众生是佛,佛也是众生。一旦菩萨心中有了分别心,境界就落了下乘,就有了尔虞我诈,争名夺利,也就不能称之为菩萨了。

《道德经》也有类似的章句:“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这里就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觉得自己有功劳的人,其实没有功劳可言。

大地、阳光、雨水从来没有说过万物生长是它们的功劳。人世间也是如此,每天告诉小孩自己有多辛苦,为了小孩自己放弃了很多东西的父母,往往小孩都叛逆。经常向自己的伴侣做一些感动对方的事情来展示自己很爱对方的人,往往最后总是很受伤。在生活中保持一颗慈悲心,平常心就是佛法。

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